天才一秒记住【书快小说】地址:shukuaixs.com
“崔氏与外人无媒苟合,怎么就成了生动鲜活的美好形象了?要我说,张生将她始乱终弃,也是张生痴情,崔氏活该!”
“闭嘴吧你!张生挑逗崔莺莺在先,泄露隐私、辱骂崔莺莺在后,还不顾与崔莺莺的海誓山盟,不仁不义不信之甚,哪比得上崔莺莺万一!”
【另外,对于元稹支持张生行为的说法,这里也提出反对。
第一,看了《莺莺传》后,读者会对张生这种始乱终弃、心口不一的行为感到同情、赞同吗?如果不会,那元稹这么写有什么意义?
作为唐朝著名诗人,元稹也算是个语言大师,如果他真的支持张生,他有更多方法可以巧言令色来偷换概念,可他没有。
人们依然同情崔莺莺而厌恶张生,何以让他“支持张生”的论点得到传播呢?
第二,《莺莺传》是一篇行卷,放在现在大抵相当于我们考研究生前给目标导师邮箱发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考研选导成功率。
这种研究成果,如果是文学政治类的,必定不可能脱离当时价值观。所以元稹《莺莺传》初看赞扬张生,实际曲笔抑张扬崔,在符合当下价值观的同时夹带私货,使崔莺莺这个鲜活的形象传世。】
原先奔走应付,几乎无暇看天的元稹抬了头。
他欣慰于后人从浅薄的纸面中发掘出了真相,又疑惑于为何这真相发掘的如此之晚——天幕曾言已经过去了千年。
他与茂之感情深厚是天幕所在时人尽皆知的事实,他的感情观念也可见一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为他负心薄幸,让天幕都要特意讲解辟谣?
而这“研究生”,或许就是现在的翰林学士,掌管馆阁制诏。
后人的翰林学士需要在官员里再考试筛选吗?那其他职位也要吗?这样的考试,是否太频繁了点?
元稹皱眉。
他真诚希望自己马上会参与的第三次考试会是最后一次。
他已经不想再考第四次了。
【《莺莺传》因为是一篇文学作品,而且元稹少年时的行踪没有记录,所以是否自寓难以被完全证伪,也难以被完全证实。
近现代的“疑罪从无”是司法史上一大进步。听了这么多对自寓说的反驳,知道了这是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已经证实的定论,我们能否对也元稹疑罪从无,不把《莺莺传》作为讨伐他的罪证呢?
最后,up引用吴斯宁老师随笔《元稹:虚构的“自传”》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
“有着类似写作经验的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郭沫若也说‘蔡文姬就是我’。如果写完这篇传奇,元稹泪流满面的对外宣布:‘崔莺莺就是我’,我们的学者又该如何作想呢?”】
“疑罪从无?”张汤眯起眼睛,思索起这天幕所说的“司法一大进步”。
他努力使自己在办案前先假定犯人无罪,最终却摇了摇头。
他清楚自己办案的目的是为了皇帝而不是百姓,法律只是陛下手中的刀,陛下要清算谁,他就会去查证谁的罪过。这种行为本来就是先假定犯人有错才去行事,用不上疑罪从无。
而审讯时,《周礼·秋官·小司寇》里的五听之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已经够他用了。
但或许这套“进步”可以先在地方百姓的纠葛中试用。
唐朝,白行简脑中的崔莺莺终于有了具体形象。
兄长的挚友换上了鲜艳的衣裳,在园中持团扇与婢女游春、或是提笔写诗。
崔莺莺高才,元稹也高才啊!崔莺莺貌美,元稹也貌美啊!7
此时有人叩门,白行简想或许是他去拜访元稹的兄长回来了。他开门一看,果然看到了兄长的脸。
“乐天,你可知道我想到了什么?元莺莺!”
于是白行简见到了惊愕的兄长和后面眼睛放光的好事者们。
《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转载请注明来源:书快小说shukuai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